2020-09-29 09:45:43 公务员考试网 https://www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未知
【导读】华图公务员考试网同步未知发布:教师资格证面试:语文试讲稿(2),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!如有疑问请加【考试交流群汇总】 ,青海人事考试信息网更多资讯请关注青海华图微信公众号(htqh0258),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消息。培训咨询电话:15500644339,备考QQ:740818197,微信号:17797259593
(2)你看到了什么?你看到了孟浩然的一叶孤帆在滚滚的长江水上飘飘摇摇,凉风吹起了李白的衣襟,李白皱起了眉头,一脸的失魂落魄。是啊,他离愁别绪都写在了脸上。
(3)你又看到了什么?你看到了孟浩然的小船消失在了天边,滚滚的长江水向东流去,李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。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是未到伤心处啊。
(4)就让这真挚的情谊化作一江春水流向天边吧,一起读读这两句诗
(5)长江水,它长啊,可比得过这思念长吗?比得过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长吗?一起读——(注意指导朗读)读得再轻一点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天际流读得慢一点,将这思念拉长一点,再试试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五、巩固小结,升华情感
1.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,李白伫立江边,思绪泉涌,他与孟浩然的交往依然历历在目。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,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,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。
发挥你们的想象,拿起笔,写在书本空白处。
2.谁来读读你写的?
(1)你来,是啊,他们曾经一同在黄鹤楼上饮酒赋诗。昨日的种种还历历在目,可是如今读——他们曾经一同在月下喝酒聊天,可是如今——读。
(2)你来说,他们曾经一同在青山绿水间纵马驰骋,可是如今,他们天各一方,相见甚难,读——多情自古伤离别。朋友走了,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。(齐读整首诗)
3.最后,跟着背景音乐《高山流水》,合上书本,闭上眼睛,一起诵读这首诗。
六、布置作业
离别是诗,离别是歌,离别是情。一样的送别,不一样的情怀。课后,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,感受古人的情怀,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。
出示作业:
1.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
2.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,背一背。
七、 板书设计
试讲稿 人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
《只有一个地球》试讲稿
刘双艳
一、教学目标
知识与能力目标:
1.学会十个生字,正确读写“遥望、晶莹、资源、矿物、恩赐、和蔼可亲”等词语。
2.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、严谨,学习说明的方法。并体会其表达效果。
过程与方法目标:
1.借助列表,理清说明顺序。
2.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拓写练习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增强爱护环境、保护地球的意识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教学重点:
明白人类的生存依托于“只有一个地球”,懂得要珍惜资源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。
教学难点:
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,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提倡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。
三、教具准备
多媒体课件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图片引入,认识说明对象
出示课件地球图片:在浩瀚的宇宙间,有这样一颗星球,它有明媚的阳光,清新的空气,充足的水分;有茂盛的大树,美丽的鲜花,碧绿的草地;有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,自由自在地玩耍、嬉戏;有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,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,载歌载舞,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。它就是?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?(地球)对,读课文要先从题目入手,把握文章的主旨。
(二)学习词语,发现书写规律
1.学习词语。如:
矿物、恩赐、枯竭、威胁、目睹。
2.发现规律。
这几个字:矿、赐、竭、胁、睹。都是我们这课的生字,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?规律:左右结构的字要左低右高、左窄右宽。
(三)整体感知,了解特点
1.快速浏览课文,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地球?外观、体积、资源、移居。
2.作者从这几方面要说明地球的什么特点呢?又是怎样说明的呢?
3.默读画批:细细品读课文,用曲线画出地球的特点,读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,批注在旁边并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。
(四)细读课文,体会写法
1.“外观”特点。
(1)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?谁来读读?
“水蓝色的纱衣”:相互交错、薄薄的纱衣。借助插图,展开想象。
(2)说到母亲,想到摇篮,你会想到什么?
赋予了地球一个尊贵的身份──母亲,赋予了地球一个神圣的地位“摇篮”,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、可爱,一下子接近了与我们人类的距离。
2.“体积”特点。
(1)列数字:六千三百多千米:63000000。(看着这些零,地球挺大的啊)
(2)打比方:一叶扁舟。
(3)作比较:这几句话都在说明地球的小,为什么这么说呢?
(4)朗读:列数字、作比较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地球,你能读出它的特点吗?
3.“资源”特点。
(1)“拿矿产资源”举例子。
(2)列数字:“几百万年、甚至几亿年”从数字中感受到什么?
形成这么难却被人们随意地破坏,说明人类对资源的破坏之大;而且这些资源是有限的,勾连上文“母亲”,联系上下文我们加深了对“母亲”一词的认识。
(3)用词准确:在谈感受时,有同学说“人类的破坏”“乱用化学试剂”,但书中用的是哪两个词?毁坏、滥用。它们有什么不同?遇到困难时,我们就借助工具书来帮忙。
(4)表达效果:我们学习了好几种说明方法,为什么在说明“资源有限”时作者要采用举例子的方法呢?
(编辑:yingkai02)贴心微信客服
贴心微信客服
下一篇:教师资格证面试:幼教试讲稿